孟良崮惨败后不敢孤军作战,豫东战后不敢单兵团出动,国军怂了?
一是孟良崮战役,彻底把国军打怕了,此后再不敢以一个军单独行动。
二是豫东战役之后,国军彻底失去野战的勇气,胆更小了,一个兵团(也有说一个军的)都不敢单独行动了。
这两个观点流传之广,即便是发言相对客观,时有大佬出现的军史素养超过一般网络社区的本号留言区,也常看到。
这两个观点有道理,有依据吗?
咱们让史实说话。
先看观点一:孟良崮战役后,国军再也不敢以一个军单独行动了。
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说,此前国军气焰嚣张,狂妄冒进,敢以一个军在解放区放胆孤军深入(比如74师),但是孟良崮战役之后,国军头号主力74师都被三天吃净,连骨头都没吐出一根(释放俘虏),国军剩余部队都闻虎色变,再也不敢以军级单位单独行动了。
要证明这句话为真,咱们战前,战后都得看。
那么孟良崮战役前,国军真的都是以军级或以下为单位,乱窜解放区的吗?
非也。
举几个著名的战例,先看龙凤战役。
此战,刘邓大军对付的是王敬久兵团。该兵团个儿不大,精锐程度却很高。由国军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和整编十一师,以及整编88师一部组成。
这是1946年9月,离孟良崮战役还有8个月。全面内战刚刚爆发。此时国军即便在鲁西南动用了五大主力级别的精锐主力,也不是让它们单独行动,而是编入一个兵团,互相策应,拟让其发挥精锐部队的重拳威力。
以第五军和整编11师之强,国军都让他们报团取暖,互相壮胆,左右策应。国军对在敌占区(解放区)的行动非常谨慎。怎么可能会狂妄到到处以军或以下级单位到处招摇?
当然你如果硬杠,说即便是王敬久兵团有五大主力之二,行军路上,不是还要向上图刘邓大军在作战命令里预估的那样,两三个旅一路走菏巨公路,两三个旅一路走洙水河南岸吗?这还不是军级部队单独行动吗?
你要这么杠的话,那就没法聊了。任何部队行军,为了确保作战正面打开,不使敌人对自己极容易地进行包围,同时为了提高兵力通过效率,都是要分成多路纵队分头行军的。
杜聿明在东北四平战役中,部署对本溪攻略的时候,也提到,要宽大正面撒开攻击,猛烈进迫,不使敌转移兵力轻易包围任何一路(见上图)。所以你不能把行军过程的多路纵队,就视同单独行动。
黄百韬兵团5个军,全靠一条运河铁桥过河,粟裕在《大决战》中的台词还说:“他十万人马,如果撤退,只靠一座铁路桥,怎么可能呢?除非他昏了头哇!”
如果按照“只要分路进军,就是单独行动”的标准,那就只有黄百韬兵团5个军挤在一个大铁桥上行军,才不算单独行动了。而这种观点要是被粟裕听到,粟裕都得被这种杠精军盲气的拍桌子。
上图:黄百韬兵团过运河画面(1991《大决战》)
在粟裕的指挥下,华野主力南下扑黄百韬时,就是分成无数纵队(这是基本军事教范)。
黄百韬在新安镇和李以劻夜谈的时候,还也说,陈毅主力十多个纵队,分成无数纵队南下。(见下图)
所以,怎么样算是单独行动呢?
我提一个标准供探讨,是否算单独行动,主要是看一个战役任务的遂行过程中,有无友军共同协力承担。
比如你派新一军一个军去攻击四平,这当然就是单独行动。但是如果你派的是新一军、71军、新六军一起遂行四平攻略任务,并实际上都各司其职,形成战场配合,那就不算单独行动。
哪怕新六军后来迂回塔子山、火石岭,造成民主联军总撤退,新六军这一路也不算单独行动,因为它的塔子山攻略行动是和整个四平正面攻击兵新一军和71军形成战场配合,战役协同的。(见下图)
再看莱芜战役。
莱芜战役,北线是李仙洲兵团,统帅46军和73军以及曹振铎的新编36师,三个单位执行战役任务。新36师防守吐丝口是一个师部带一个团,单看这个点,当然是孤军。但是新36师另外两个团都在吐丝口周边布防,形成策应。这就不算单独行动。
73军留在淄博的77师田君健部归建的过程中,被华野提前获知情报,布置部队暗夜袭杀。这次归建,在我看来,就算是单独行动。因为这次行动的目的就为了归建,靠拢73军军部和主力,而73军并无部队接应。77师如果成功归建,并入73军序列,执行别的作战任务,哪怕是单独打新泰,那就不是单独行动了。因为归建后的77师,是在一个大的兵团单位里承担一个方面任务,有协同目标,有友军配合,乃至策应。
啰嗦这么多,我就是想说,孟良崮战役前,国军并没有普遍的以一个军,在作战环境相当敌对的解放区(对国军来说就是敌占区),单独遂行任何战役级目标(前述77师归建,也是为了合股73军,在李仙洲兵团序列里,遂行大的战役任务)。
看下图莱芜战役期间,国军兵力分布情况。南线三大兵团,加北线李仙洲兵团,全部都是群集一团的集团式作战。
尤其是南线汤恩伯兵团,并进叠加的效果更突显。野战部队的密集程度,几乎让番号都写不开了(见上图)。
这可是孟良崮战役前国军的兵力使用和作战指导。根本不存在以一个军甚至军以下的单位,就敢在四处皆敌的解放区,像小钻风一样到处晃着小旗去巡山。
73军的77师在单独归建的路上,其实韩濬和副军长李琰,心里都非常不安宁。总是担心有错,被歼。后来田君健报告路上遇伏,火急求援,韩濬还后悔没有按李琰的计划,连夜派兵接应,导致甚为精锐的73军,白白损失一个完整的建制师。
包括陈诚逼着王耀武派李仙洲兵团南下,夹击临沂附近“溃败”的共军。王耀武也深感2个军5万人,兵力单薄,非常危险,打硬仗,力量不够,做游击和牵制,兵力又太多,而且也不用动用绥靖区台柱子部队73军。
王耀武在74军系统的嫡系,时任73军副军长李琰也回忆,即便拿出73军和46师两个军级单位,编成一个小兵团,也深感力量不足,唯恐被共军伏击击破。(见下图),根本不存在一个军就敢到处嘚瑟,无视四面皆敌的解放区(对国军来说就是敌占区)的危险性。
以上是孟良崮战役之前的几个战例。足以证明国军高层在孟良崮前,并非麻木狂妄,认为一个军甚至军以下单位,就敢在四面皆敌的解放区横行无忌,巡山遨游了。
相反,孟良崮战役前,无论是杜聿明还是王耀武,还是王敬久,都对深入解放区的这种带有严重“盲目性”的进攻,非常谨慎。
陈诚逼着李仙洲5万人南下,王耀武都惴惴不安,不想冒险,几次据理力争,犯上直谏。而五大主力的第五军深入鲁西进攻巨野,如此精锐的一个总兵力四万多人的战区拳头部队,上峰都不舍得让它独自冒险,旁边都得给配一个同样五大主力的整编11师去策应,形成双鬼拍门,“玉面双飞龙”。
上图:《少林足球》里的玉面双飞龙
以上是用孟良崮前的国军就已经很谨慎的战例(哪怕美械精锐73军5军整编11师,都不让他们落单独行,73军更是配上整编46师并肩行动,王耀武和李琰都感觉安全没有保障,非常反对孤军深入)来反驳观点一:孟良崮战役后,国军再也不敢以一个军单独行动了。
那么孟良崮之后呢?国军就没有一个军单独行动的时候吗?
上图:《红日》里张灵甫最后关头扣上钢盔准备拼命
事实上,国军到了1948年豫东战役,整编25师和整编74师,包括南路的胡琏十八军,都是单独跋涉,长途应援。整编25师,原来计划从苏北调到兖州,后来临时改变计划,调到豫东战场,对战华野一四六纵队并将三兄弟打残,沿途并无龙凤战役时第五军和整编十一师一样的齐头友军。18军为了救援豫东,更是抛弃一切辎重,拟由胡琏率领9个轻装步兵团,钻隙急进。同是豫东,重建的74师杀入战场外围的过程,也是单枪匹马。
不存在因为孟良崮战役,国军序列就再也不敢以一个军单独行动。
上图:王耀武和李琰因为国防部撤销73军南下的命令后开心大笑
再说第二个观点:豫东战役之后,国军一个兵团都不敢单独行动了。
别说豫东战役之后,就是淮海战役之后,华北那边的35军还照样的单独本溪救援石家庄,然后在返回的路上被围歼在新保安。这是标准的,无可置疑的,一个军(只有16000人)在战区之内,单独行动。
此外,淮海战役前,周志道的100军,起初被调到海州,后来徐州剿总又变卦,让他归建黄百韬。100军一个军(2个师)就在华野吃掉整个山东之后,侧敌东进,又西进,在陇海路上来回练腿儿。
别说豫东战役后一个兵团不敢单独行动,这两个都是国军的军级部队,不也一样独自等待,默默承受,到处游走吗?他们最终被吃,那是他们的命运不济,活该灭亡。但是命运不济,最终灭亡和它灭亡前的胆子与勇气不大不是一回事吧?
再看兵团。
豫东战役后,黄维兵团就是标准的一个兵团单独行动,战区切换,从华中救援徐州战区。兵团在进入浍河区域之前,并没有任何胆怯和怯战的情绪。杨伯涛和吴绍周的回忆录,只是提到动员不充分,给养携带不足。
总结以上两个观点,其实都是非常站不住脚的矮化对手,弱化国军的胜仗粉的傲慢。
上图:重建的74师增援豫东战场的时候,只有4个团,就敢从商丘西援(胆小吗)
上面的我方战史资料可见,18军9个轻装步兵团已经单独进至周家口,而重建的74师增援豫东战场的时候,胆更肥,只有2个师4个团,就敢从商丘西援。我请问,如果你不带偏见,不带傲慢,客观地说,这算胆小吗?这叫一个军都不敢单独行动?
而以上史料,如果杠精们还不服气,我斗胆再举一个例子。就是粟裕拒绝率一四六纵队南下组织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在江南国统区作数千里的大迂回游击的例子。
上图粟裕给中央的电报中,明确的说到,南下进入国统区,作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减员将会非常巨大,粮食无法补给,如果就地征借毫无基础的江南老百姓,必然会与民争食,造成不良影响,影响群众和我关系。
上图:电影红日中部队到山东老根据地人民载歌载舞欢迎
粟裕素以胆大心细,擅打神仙仗著称。怎么这次南下国统区,让他带一个兵团10万人的大军,做“单独”行动,他都思忖再三,斗胆直陈,要求中央军委撤回成命呢?他担心的是什么呢?是王耀武在解放区(国统区)里因为陈诚压制他一定要派李仙洲兵团南下夹击华野主力时一样的担忧吗?
本质上,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无论是谁在敌占区(对于国军来说就是解放区,对与我军来说就是国统区)“孤军深入”、“单独行动”都是很危险很困难的。粟裕反复提到,江北作战可以得到老根据地的大量支持。南下离开根据地,一切都不好办,处处都是困难。
上图:粟裕给中央军委的报告里提到,沂蒙山区作战,经常保持50万民夫保障华野40万部队的供给。沂蒙山区整个双方兵力一百万以上,华野的民夫总数超过130万。这就是为什么华野眷恋根据地,不愿过江,不愿一四六纵队组建兵团“单独”行动的根本原因。
只要你不双标,你就会发现,解放战争中,国军在解放区和半解放区面对的环境与粟裕过江后面对的形势,几乎是一样的。
杨伯涛回忆18军从驻马店到双堆集,一路上百姓逃避一空,但是被俘后送到解放区,却发现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华野一四六南下“单独”行动,面临的局面会好过18军在解放区吗?
也许会好,但也不会好太多。
你说国军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不敢一个军,一个兵团行动。你让华野一个兵团过江,进入敌占区,好像粟裕也不是那么干脆果断,马上执行啊?
我再举一个例子。东北战场到了1948年秋天,已成战区决战之势。当时兵力已经100多万,兵力火力绝对优势的林彪就是不肯派主力南下锦州截断北宁。这次行动,可不是一个军,不是一个兵团啊。而是整个东野的野战主力50多万啊。
就是因为南下要侧敌沈阳主力,就犹豫了大半年。
这是敢行动还是不敢行动呢?
其实说到底,所谓“单独行动”本质上是一个词语定性及其内涵解释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主观,易有歧义,因而必然会存在大量battle空间和机会的话题。
本文想说的是,无论国共,也无论孟良崮前还是豫东后,双方高层是否按一般字面理解意义上去派某个军级或者兵团级部队“单独”行动,都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定。
孟良崮前,华野6纵插到国军背后,这个无心插柳,却收奇效的动作,其实本质上是也并不是让6纵单独行动,当时粟裕是想让两三个纵队,一起南下,插入国军后背,化解当时内线作战的压力。6纵先动,然后这个计划叫停,6纵将计就计,潜伏下来。(本意根本不是让6纵单独行动,敌后潜伏)。
上图:电影《红日》中战士们和老百姓合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都不用再举粟裕拒绝率一四六纵队过江奔袭的例子。我们举一个优势更大,兵力更厚的例子。
大决战前,东野100万雄兵,中央军委屡次电报其南下截断北宁路。但是林彪就是拖拖拉拉不执行,非要求华北的杨成武们先动,东野才动。
以100万兵力,在东北占据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如此占尽优势的巨大有利作战环境下,林彪作为一个战略集团都“不敢”在华北野战军不配合的情况下“单独”行动。见下图中央军委电报。
中央军委在电报中,明确指出,东野100万大军,压倒优势,还把南下北宁路的行动,取决于华北杨成武兵团是否先动,是不正确的!
与上述我军最强的两大野战集团华野东野,1948年里两次重大行动(粟裕过江,林彪南下)执行实施过程中的谨慎,斟酌,反复,拉扯相比,国军在四面皆敌、情报单方透明,后勤补给依赖脆弱据点没有正规军守备就不能确保通畅的公路的解放区或半解放区作战,部署和行军方面,稍微谨慎一点,在作战计划中派几个部队互相策应一下,避免孤军被吃,真的算怂吗?
更何况,孟良崮后一个军单独行动的例子比比皆是,豫东后一个兵团单独行动的例子比比皆是。
最后的最后,奉送一句本人原创格言:人只要不双标,就很难被讨厌。
与诸君共勉。

